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 昔日所城 从兵营到有“城”有“市”
  • “人人都晓烟台好,惟有海滨忘不了。四季分明物产多,一座古城谁明了。”刘正中老先生告诉烟台新浪乐居编辑,这是他很喜欢的一句话,也道出了他多年来研究奇山文化、毓璜顶文化的心声。其实,所城里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代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为防卫海上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下令增设奇山守御千户所。所建城池,俗称所城。史料中记载,建好的奇山所城十分雄伟壮观,砖城,周二里,高二丈二尺,阔三丈;门四楼,十六铺;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
  • 随着明代的衰落,清军入关,到顺治十二年废除了户所。至此老百姓纷纷迁入,先在四大方区居住,乾隆年间居住达到了高峰。然后第二批进来的老百姓就在城墙的基础上建了房子,第三批则是贴着城墙盖房。所城里的老百姓逐渐多了起来。
  • 对于经济的发展,奇山所被废除后,兵营变成了民地,官兵解甲,从事渔农工商,所城由军防变为单纯的居民区。老百姓除了种地,有的开始做买卖,从事造船、捕捞等生意,所城里的经济日益发达起来。 [详细]

编辑有幸能得到所城刘家第二十世孙刘允中和刘正中两位老先生的引领,在雨后一起漫步于发黄的老街古巷,透过墙壁上的拴马石倾听六百年前铁骑争鸣、守卫抗倭的故事。

数据标题文字1
  • 历史更迭 所城不似往昔
  • 六百多年间,朝代更迭,战事纷起,所城里也没能在历史的大浪潮中完整的存留下来。如今除了向阳派出所所在的大宅保存较为完整之外,昔日的城墙、城门、城池、雕塑、牌坊等皆已不再。
  • 刘正中老先生告诉编辑,“城池是在清初废除奇山所,人们开始入住后被逐渐填平了。城墙至清中期时由于年久失修出现了一次坍塌事故,而在捻军进攻胶东失利转移后,人们便在坍塌的城墙上盖起来房屋,以求能起到防卫的作用。而城门和城楼尽管曾在1918年修缮过,但最终在1950年因城市建设的需要被拆除了。”
  • 编辑还了解到,文化大革命对所城里的破坏也是很大的。在那个时候,所城里的几座庙都被拆了,西门里的城隍庙、南门里的唐王庙等等。还有刘允中提到的《西游记》的人物雕塑也没有了。如今的所城里已不是六百年前那般模样了。 [详细]
  • 青砖残石 仍守望着历史
  • 尽管历史对所城里破坏很大,已找不到往昔的样子,但所城里的仍有曾经留下来的痕迹,这是六百年的历史沉淀,是时光雕刻出来的给后人最好的礼物。
  • 那路旁屹立的一棵棵老树,粗壮的树干,被凿开了大洞却依然生长繁茂。破旧的木门斑斑驳驳,古老的门铃门锁锈迹可见。墙底的青石有着不同于现代的厚重,用碎石铺成的道路走在上面有种别样的韵味。窝在树下的狗,慵懒地晒着太阳的猫,在自家门口带着眼镜看报纸的老大爷,还有三五个坐在马扎上聊家常的老太们,午后的阳光温暖而至,这些便构成了一幅悠悠然的田园画卷。还有那些雕花的屋檐,破旧的窗栏,大红的灯笼,门前挂着的笼中鸟,无不在向过往的人娓娓道着所城里的往昔,那些年的那些人的那些生活。
  • 一下午的光景,编辑随着刘老先生走遍了布满青石的古街小巷,路过了一家家青砖黑瓦的老庭院,在手指划过布满斑驳光影的残墙时,似乎感觉到每一处都有个关于所城里的故事。
  • 这些在跌宕的历史下残存的古城痕迹,藏匿在闹市中央,数以百年的坚守着所城里的过往曾经。 [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 外地打工者居多 管理难度大
  • 编辑在走访中发现,如今住在所城里的真正的老住户已经很少了。刘正中老先生表示,“这里大约三分之二的老住户都把房子卖了或者出租给了打工者”。
  • 编辑走进一个巷子,看到了几辆小吃车停在那里。正在擦车子的张大姐是德州人,来烟台已经四年了。她在附近的市场摆了个小吃摊,之所以选择住在所城里。一是离市场近,第二就是这边的房租相对便宜。张大姐告诉编辑,“这个巷子住的都是外地人,房租相对便宜,但是空间确实小了点,没有厨房也没有卫生间。”
  • 墙上的出租、求租广告随处可见,街上也都是来来往往的外地人。所城里大街两旁的店面多是按摩、美容、美发等服务性行业,店主也多是外地人。这样不仅加大了管理难度,也会产生不少不安定的因素。人口流动性大导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居住环境太乱。对此,不少市民颇有怨言。几位在门口乘凉的老太告诉编辑,如今所城里的人越来越多,有的骑着车子横冲直撞,还有的大晚上的在外面叽叽喳喳,很是吵闹。
  • 房子潮湿漏雨 乱搭乱建现象严重
  • 所城里的房子年岁已久,不少都出现了潮湿、漏雨的现象。王女士告诉编辑,“一到下雨天,房子就漏雨,而且排水系统差,屋内十分潮湿。另外,房子太小,家里人也多,就越发显得拥挤,居住环境实在是有点差。”
  • 除了房子潮湿漏雨,所城里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也是居民最深恶痛绝却无力改变的事实。环境脏乱差,乱搭乱建问题特别严重。“所城里的房子乱搭乱建已经是无可救药了,几乎每家都盖了棚子”,刘正中老先生说道。
  • 编辑在走访中也发现,每家每户院子里都十分拥挤,除了自搭的棚子外,木头、柴草等杂物放的到处都是,不仅院子摆的满满的,门口也放了不少,这样极易引发火灾事故。而且各种生活垃圾随处乱扔,小狗的便便也无人打扫。对此,居住者表示十分无奈。

所城里是老烟台的代表,虽然隐藏在繁华大街的背后,但青砖黑瓦的院落以另一种方式吸引着过往的人。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人口的流动,如今的所城里除去了那份古朴悠然,也真真切切地出现了诸多问题。刘正中老先生告诉烟台新浪乐居编辑,“看到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几乎变了一番模样,内心五味杂陈。”

数据标题文字1
  • 历史文化古迹似成“鸡肋”
  • 所城里是烟台的根,是最能代表老烟台的地方,也是最应该值得大家一起来保护的文脉。然而这个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地方却成了不少市民心里的痛点,几乎成了整个城市的“鸡肋”。
  • 以前的青砖黑瓦逐渐变成了红瓦,宽敞的四合院如今拥挤不堪,房屋夏天潮湿,冬天取暖困难。乱扯的电线、乱放的物品,成了好几场大火的导火索。外面是繁华的南大街,所城里被大型广告牌包围着,越发显得格格不入。
  • 有居住者看到编辑在拍照,忍不住说道,“赶紧拍吧,再不拍就没有了,现在的所城里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如今,所城里成了不少居住者心里的一个“伤疤”,留也不行,揭也不能,又爱又恨,个中滋味也只有他们自己心里知道了。[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所城里,作为老烟台的标志,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出现了房屋漏雨潮湿、乱搭乱建等诸多问题,关于所城里的改造也逐渐成为居民茶语饭后经常谈论的话题。支持者有,反对者也有,居民中出现了两种声音。对于政府提了好几十年的改造却无进展,不少居住者表示司空见惯。而今年设立的城里历史文化街区房屋征收指挥部,似乎又燃起了所城里人的希望。难道今年改造真的有“戏”?
数据标题文字1
  • 改造一推再推 “但愿今年是真事”
  • 所城里的居民提起改造的事,似乎都有话说。刘正中老先生告诉编辑,政府年年提改造,说了30年了,可每年都只是给大伙讲个“狼来了”的故事。“今年四月初的时候,市规划局、旅游局和芝罘区政协召开了讨论会,当时我也去了。有关部门委托同济大学的一位经验丰富的教授对所城里进行改造并出具相关方案,但愿今年是真事。”
  • 两位老太坐在门口闲聊,听到编辑问起改造的事,其中一位说道,“前些日子还有动静,最近又没了,过了年也够呛吧。”
  • 虽然不少市民都盼着改造,但有关部门似乎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动作。今年四月份在所城里东北角上设立了所城里历史文化街区房屋征收指挥部,再次燃起了居民们的希望。只是现在都八月份了,各种改造消息似乎又销声匿迹了。
  • 所城里改造 百姓有两种声音
  • 在所城里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们大多表示不想改造也不想搬迁。一位老太告诉编辑,“我年纪这么大了,也不能动弹了,在这边住的挺好的。”还有的老人表示,现在家里收拾的挺好的,年纪大了住楼也不习惯,物业费还拿不起呢。新浪(NASDAQ: SINA)是一家服务于中国及全球华人社群的领先在线媒体及增值资讯服务提供商。
  • 与此同时,也有另一种声音出现。有的居民考虑到房屋年久失修,漏雨、潮湿等现象时有发生,加上环境脏乱差,希望通过改造来获得一个好点的生活环境。也有的跟王女士想法类似,“我们家里人多,都住在一个小四合院里,越来越显得拥挤,而且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摩擦矛盾吵架经常会发生,长久下去对大家都不好。”
  • 对于改造的事情,刘正中老先生告诉编辑,“我还是支持改造的。一方面,我们兄弟多,居住条件确实有点窄。另一方面,我现在居住的是我正祖父的祠堂,由于我个人能力有限,无法将其进行返修保护,如果改造的话,我想政府会好好维护的,这样也了却了我们的心愿。”
  • 指挥部只负责民调 目前改造方案未确定
  • 针对所城里的改造问题,编辑走访了位于所城里东北角的历史文化街区房屋征收指挥部。其工作人员告诉编辑,目前指挥部只是负责前期的调查工作,改造方案现在还没出来。同时,规划局也答复,正在组织专家进行新一轮所城里保护规划,目前方案还未确定。
  • 除此之外,编辑了解到,所城里改造项目已列入2012年城建重点项目,范围是西南关中街以北,南大街以南,北河街以西,胜利路以东。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表示,所城里征迁方案正在拟定,待方案确定后将会公开。 [详细]
数据标题文字1

网友热议:

  • morningsun1971
  • “狼来了”在烟台太普遍了,喊的多,做的少。
  • Kuspt
  • 应该改成像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的酒吧街、小吃一条街,让大家多个消遣的好去处!要是能建个类似凤凰古城的就更好了!
  • 红豆冰
  • 说实在的,所城里改造面临的困难也很多,特别是经济方面的!
数据标题文字1